星期二, 9月 29, 2009

吃不到的葡萄一定是酸的

攝影者徐孟哲老師

這是一個伊索寓言的故事,狐狸搆不到樹上的葡萄,
最後悻悻然的說了一句話:這個葡萄一定是酸的!
故事的意涵是在於教導人們面臨自己的不到的東西的時候,
不應該使用負面的態度來面對,
這也是後來大家口語上常說的:酸葡萄心態。

不過仔細想想,酸葡萄心態真的不好嗎?
人就一定要用極度正面的態度來化解自己無法滿足的需求嗎?
最近一直在思考這個問題,有了一些有趣的答案,
正巧跟心理學上的一些看法也極度的符合,可以稍加衍義一下。

人在社會化的過程中,除了學習到內化社會事實(socail fact),
其實也是一個內心自我(ego)不斷強化的過程,
自我(ego)一直都是鞏固個人核心價值最重要的部份,
因此我們常常會以一些有趣的心理機制來調適面對外在的各種不同變化。

人生在世,不如意十之八九,總不會時時有好運,處處逢好緣,
在面對不順遂的時候,酸葡萄這個心理機制正是人類調整自己的最佳調節閥,
也可以說是化解心理不滿足時理智與感情的綜合反應狀態(complex),
例如:與某人交往失敗導致失戀,自我調適機制就會告訴自己:
「這個女的不怎麼樣,我跟她在一起不會幸福」。
工作升遷不順遂,就會告訴自己:「升官壓力大,做那麼累幹麻?」
這些都是正常的核心自我保護機制,唯有透過這種機制,
我們無奈的情緒才得以轉化以及化解。

這下子酸葡萄變成是一個有助於我們身心健康的論述,
不過在酸葡萄理論下面有個盲點需要注意,
葡萄是酸的,不代表我們要放棄這方面的需求,
狐狸並不是構不到葡萄就算了,狐狸還是會餓,會想吃水果,
這時狐狸就應該去找西瓜,文旦等比較容易取得的食物。
與其拘泥於同一個戰場,還不如有所進退,另闢戰場,
我們還是有無限的可能性,端看何時能夠放手。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